• 1
  • 2
当前位置: 首页 > 住宿

玩转智慧农具种出丰收图景

发表时间:2025-09-25 21:38:32来源:艺龙网

金秋时节,寿县小甸镇吕圩村的稻田一片金黄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秆,满是丰收的盼头。清晨五点,天边刚亮,薄雾还没散,30岁的返乡“新农人”孟庆都踩着沾露的田埂,走进了这片稻田。他弯腰拨开一丛稻穗,选了几枝颗粒最饱满的,小心翼翼地掐下来。“今年的稻子长得真不赖,穗子比去年还沉些。”他笑着嘀咕,嘴角扬起的笑意

金秋时节,寿县小甸镇吕圩村的稻田一片金黄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秆,满是丰收的盼头。

清晨五点,天边刚亮,薄雾还没散,30岁的返乡“新农人”孟庆都踩着沾露的田埂,走进了这片稻田。他弯腰拨开一丛稻穗,选了几枝颗粒最饱满的,小心翼翼地掐下来。“今年的稻子长得真不赖,穗子比去年还沉些。”他笑着嘀咕,嘴角扬起的笑意里满是踏实:“今年亩产稳了,1200斤跑不了!这500亩地,又是个好收成!”

他抬头望向远方的稻田,晨光里,金色的稻浪一直延伸到村头,仿佛一幅铺在大地上的丰收画卷,每一笔都是对辛劳的回馈。不远处的农机棚里,两台收割机正在轰鸣调修。孟庆都快步过去,摸了摸履带,又打开操作面板,手指熟练地查油量、调割台高度。“这俩‘大家伙’再过几天就能下地撒欢跑了。”孟庆都提及的“大家伙”证是淮南市烟草专卖局捐赠的机械。为了学好操作,他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泡在棚里,跟着技术员学,吃饭都捧着说明书。

这片500亩稻田,是孟庆都今年的“种粮答卷”。翻开他的记录本,数据亮眼:种植面积比去年多5%,亩产稳在1200斤,亩产值却从1333元涨到1440元,多了8%。“能有这成绩,靠科技,也靠工作队帮忙。”孟庆都感慨。谁能想到,两年前他还是个连手扶拖拉机挡位都分不清的“门外汉”,甚至因返乡种粮和父亲闹过矛盾。

2023年秋,在外打工的孟庆都返乡,正赶上驻村工作队推智慧农业。村部里,墙上贴满无人机、收割机的图,队员讲着高科技种粮的好处,乡亲们却大多沉默,有人小声说:“种一辈子地,用不上这些。”这时孟庆都突然举手:“我想试试!”

散会后,父亲气冲冲拉他回家:“打工好好的,回来瞎折腾?机器又贵又难学,赔了咋办?”甚至说“差点打断他的腿”。村里老人也议论他“装洋气”,孟庆都成了“稀罕人”,可他没有却步:“我就想证明,新方法种粮能丰收。”

起步的苦,他没少受。第一次开手扶拖拉机,方向盘握得冒汗,田埂犁成“锯齿”,机器还陷进泥里,溅得满身是泥。他蹲在田埂上急得慌,却没放弃,对着说明书研究,又打电话找工作队。队员们赶来,一起用木板垫车轮,费了大劲才把机器拖出来。

还有次操作旋耕机,没掌握好深度,刚播的种子全翻了出来。他心疼得跺脚,之后每天天不亮就蹲田埂啃说明书,半个月磨破3条裤脚,手心练出厚茧。工作队看在眼里,联系县农机站技术员来“一对一”教,还帮他争取专项补贴,买了旋耕机、无人机。

凭着这股劲,孟庆都不仅会开旋耕机、收割机、无人机等6类农机,还琢磨出“低空匀喷”技术:水稻生长期,无人机飞1.2米高,配扇形喷头,农药洒得匀。这项技术让农药少用15%,单这一项就省了2万多成本。

现在的吕圩村,变了大样。工作队新修的灌溉水渠绕着农田,覆盖了95%的地。以前旱季抽水要等大半天,现在抽水机站20分钟就能响应,旱季灌溉难题成了“过去式”。

孟庆都的农机服务队,成了村里的“香饽饽”。农忙时乡亲们都提前约,他总优先帮留守老人,收费比市场价低20%。“70多岁的张大爷老两口,去年秋收我帮他收5亩稻,只收成本价。”他说,“有工作队补贴,就得让乡亲们多受益,一起富才好。”

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稻田上,稻浪像金色海洋。孟庆都开着收割机调试,轰鸣声混着稻穗的沙沙声,是丰收的动静。新修的水渠泛着光,映着晚霞。他停下车,拍了张照发朋友圈:“脚下有泥土,肩上有担当,愿每份耕耘都有收获。”

朋友圈下方,工作队队员点赞:“小孟,好样的!”这简单的话,是对他的肯定,也藏着淮南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和吕圩村村民,用智慧和汗水种出来的希望,更画出了新农人逐梦田野、乡村振兴的好图景。(王银环 刘欣 王明礼)


如转载请注明来源“艺龙网”或"www.elongtrip.com",本文链接:http://www.elongtrip.com/index/news/id/1234.html
【艺龙网版权声明】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,如转载请注明来源"艺龙网"或"www.elongtrip.com"并附文章链接, 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,不得更改曲解原意;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,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,亦不代表本站观点 和立场,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,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